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了!12月31日,資管新規過渡期將迎來最后一天,保本理財產品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,銀行理財將迎來“真”凈值時代。
銀行理財產品的過渡期就要結束了,從此以后,銀行理財產品將徹底告別剛性兌付的時代。以往“躺贏”的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了,大家還能買嗎?這幾天,關于銀行理財還能不能買的話題,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。
這事還得從資管新規說起,對金融圈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,本來去年就該落地的《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》(銀發〔2018〕106號,以下簡稱資管新規),由于疫情影響,央行決定將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。換句話說,2021年馬上落下帷幕,現在過渡期已經快結束了,明年1月起,資管新規將正式落地?吹姐y行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,很多儲戶就開始坐不住了。那么普通人買的理財產品安不安全?明年的理財應該怎么規劃?
買理財不“燒腦”
其實,傳統的預期收益率型理財產品同樣也是不保本的,只是所有的銀行都不敢打破剛性兌付,使得它們實際上成為了保本保收益的產品。這些產品看上去風險很低,但風險全都轉嫁到了銀行頭上,一旦銀行扛不住風險,出現資金鏈問題,倒霉的還是投資者。
資管新規出臺后,銀行理財產品逐步由預期收益率型轉變成凈值型,在收益率曲線上, 由原來的一根向上的斜線,變成了有波動的曲線,投資者的風險有所增加,但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大大降低了。
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有預期收益型和凈值型兩種。前者具有隱形剛兌的性質,是曾經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;后者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,盈虧取決于理財產品實際投資情況。隨著資管新規的推進,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生存空間逐步消失。
對于凈值型理財產品,監管部門鼓勵采用市值法計量估值。而且明年起,銀行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將開始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原則,攤余成本法估值方式將進一步受限。
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,今后購買理財產品需考慮更多因素。首先,關注業績比較基準和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。
業績比較基準是理財產品管理人基于過往投資經驗,參考同類型產品并結合市場情況,對產品設定的投資目標。當然,這個“Flag”不是拍腦袋定的,而是通過市場情況、投資標的、產品類型等一系列因素綜合測算得出的。
其次,關注產品期限和風險等級,根據手里資金的需求,選擇匹配的產品。
此外,相較以往,投資者還要關注理財產品本身投資的底層資產特性、管理機構的實力等。
目前,不少風險等級較低的銀行理財產品以追求絕對收益為主,底層資產安全系數相對較高,產品運作也比較穩健,適合謹慎型和穩健型投資者。
還有“穩穩的幸福”
除了銀行理財產品,還有很多“品性相近”的好兄弟,能幫助投資者獲得“穩穩的幸福”。
結構性存款不失為優質選擇。結構性存款由基本存款和衍生品的期權兩部分組成,絕大多數屬于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,適用于資金相對充裕、希望獲得較高回報、對金融市場有一定分析能力以及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。
網紅產品“固收+”基金同樣值得關注。“固收+”基金產品具有攻守兼備的特性,“守”在于有債券資產作為底倉,具有相對穩定性;“攻”在于根據市場行情,配置權益資產等爭取增厚收益,具有相對進攻性。
如果投資者可以進行較長期限的投資,大額存單也是不錯的產品。作為大額存款憑證,大額存單不僅納入存款保險保護,收益性也更強,高于同期同檔次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。
年金險也是較好的投資選擇。簡單來說,年金險就是投資者先每年給保險公司一筆保費,到約定時間,保險公司再定期給用戶一筆錢(年金)。通過前期的資金投入,投資者可以提前鎖定一定的收益,無懼利率下行的風險。
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
從財富保值增值角度來看,投資者可適當配置不同類型、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資產,以合理、積極、健康的投資心態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流動型資產:隨時需要用的錢,主要用于3~6個月的日常開支。常見標的如公募基金中的貨幣基金,具備門檻低、波動小、取用靈活等特點。
穩健型資產:3~6個月以上、3年以內,有具體用途但不需要隨時動用的錢。這筆錢在盡量不虧損的前提下,根據時間搭配適合的投資標的獲取比現金管理更高的收益,常見標的有大額存單、銀行理財產品、“固收+”基金等。
收益型資產:留給未來的錢,最好是3~5年甚至更長時間不需要動用的錢,主要用于獲得超額收益。常見標的以股票、權益類基金、公司股權等為主,做到設立合理的預期收益并堅持長期投資,博取更多收益的可能性。
保障型資產:屬于保障部分,在不確定的未來中,給生活一定保障。
祝愿每位投資者能夠秉持長期投資、價值投資理念,在金融市場中乘風破浪,實現資產保值增值。